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

:蝦老闆專欄:自然生態養殖蝦農的挑戰(一):中盤商的剝削


 
文/切拉古

當友善環境成為當代的顯學之一,人們除了對土地與自然生態的關心逐漸攀升,也開始在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中進行有意識的選擇,例如無毒與有機農產品的購買。當更多消費者開始追溯農產品的源頭,就能更有效的降低農人對除草劑、化學肥料、農藥……等的使用,對於農業的環節,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。


從農業開始向外延伸,近年也相當多人投入對於肉品、乳製品等來源的監督,試圖引發畜牧業上的變革,然而在諸多食物安全的探索之中,養殖業始終是較不為人所知的一環。 養殖漁業是台灣的重要產業之一,然而或許是因為那些魚塭地總是大片大片的出現在毫無遮陰的場域,不符合當代人們的防曬訴求,又或者台灣這個海島的人民卻始終離海如此遙遠,縱然魚塭是台灣沿海的常見地景,人們對於養殖漁業的認識與關注卻始終缺稀。 台灣養殖漁業存在著許多陋習,除了產官學至今尚未有更積極的對接與始終無解的中盤剝削以外,養殖界本身也相對封閉,每個養殖老手都有各自的獨門偏方而且絕不外傳,而偏方更是包羅萬象從沙拉脫到白蘭無磷洗衣粉都有。儘管科技新知不停更新,許多陳舊的觀念仍時有耳聞,曾經擁有排名世界第一養殖技術的台灣光環早已黯淡,而消費者始終卻難以觸及其中的問題。儘管是在這樣的大環境裡,仍有一群養殖戶懷抱著對土地與環境的關切,憑著一股熱誠投入環境友善自然養殖法的實踐。 養殖漁戶被列為高危險行業,工作環境原是難以盡數的艱辛,對於這群實踐自然養殖技術中的蝦農則更為嚴苛。比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而言,因為面對的是高敏感度的「動物」,所以蝦農們幾乎是24小時standby,除了日常養殖工作之外,要保持隨時記錄與分析的狀態。白天或許只需要準備食物給蝦群們吃,夜晚卻反而隱藏著更多的風險與工作量,定時要進行測量避免魚蝦缺氧,下雨天要守在魚塭邊隨時注意水質的PH質變化,打雷的日子裡閃電隨時可能落在身旁,最後還要根據每一池不同的飼養手法進行分析比對,其研究精神比科學家有過之而無不及……然而時不時蝦群們可能還會來個集體大罷吃,因為不可能逐隻抓起來灌食,所以如果沒有及時解除危機,就等著看它們絕食至死,然後眼看著自己兩個月到半年的心血就此歸零,一翻兩瞪眼全無中間斡旋的機會,每一次的砍掉重練,損失何止幾十萬。


然而每次的砍掉重練對蝦農而言,他們所要面對的不僅是勞力、成本與金錢的這些損失,有時候更讓人心灰的則來自外界的冷言冷語。長輩們會以看好戲的心態教訓你不聽話,逮到機會就要再給你的叛逆基因來一次大洗腦。老人家如此不看好的原因是台灣現存並沒有一個完整的驗證機制,很可能這些新蝦農們友善環境處理的方式需要一萬塊,但放個藥只需要10元,可是兩者生產出來的蝦子收購價格同樣取決於中盤商的共同訂價,蝦農的成本明明一斤就已經要100,他就偏偏喊個80要跟你收購,可是養殖業又不像一般貨物你可以不賣屯在倉庫,你一天不賣就表示你還又多一天的飼養成本,而誰也說不定明天這些蝦子就集體掛點給你看,中間商看準這點壓力而做大,而蝦農們也只能笑稱自己傻,就算賠錢賣,能貼補點成本也只能認栽,許多蝦農甚至要同時經營1至數個副業才能免強維持收入平衡,繼續投入養蝦的理想目標,而漁民們這樣的堅持,說穿了就是一股對土地的疼惜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