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

:蝦老闆專欄:吃不是辦法,從源頭開始計較


「那白天總可以休息了吧?」我問道,只見蝦農小杜哥撇撇嘴「天一亮我就要開始送冰塊啦,而且塭邊有一堆東西等著修繕呢!」



傳統的養殖法通常是白天便開始餵食,早上五六點、中午…,每四個小時一次、一日四餐,等於是把蝦當人在餵,加上蝦子的習性不像魚會在投放飼料的時候群聚搶食,而是順著流水分散在池底各處,因此蝦農們必須以人力沿著池邊均勻的分配飼料的施放,每回揹起的飼料桶動輒五、六十公斤,對腳力、腰力、背力都是相當大的考驗。然而當蝦農們秉持著研究精神翻閱文獻後,卻很快速發現這種餵食法的盲點,原因是蝦子為夜行生物,夜晚才有較多的活動力與進食行為,而白天池水裡藻類的旺盛生長也提供了蝦群基本的食物來源,為了符合白蝦習性以更有效率的餵食,因此HAPPY FRESH 快樂鱻 友善農漁產銷售平台」團隊在轉換養殖技術的重點項目之一,便是改變餵食飼料的時間點。

簡單來說蝦飼料裡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主要有穀類、蛋白質與鈣質三項,其中蛋白質的成分最為重要,也是影響蝦子體質的重要因素。然而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含蛋白質,甚至塑膠袋也含蛋白質,慣行養殖通常需要仰賴飼料購買,市場所提供的多半是加工後所檢驗的成分,缺乏更完善的驗證機制,因此一般蝦農很難去追溯食材的源頭,加上國際物價波動,飼料廠的配方也不停在變化,再再挑戰了蝦子的敏感的適應力。既然無法了解上游飼料的變動,蝦池裡所遭遇病變的解決難度也將隨之提昇。

為了降低「蝦吃」造成的危機,投入友善環境養殖,「自製蝦飼料」的手續便相當重要。鈣質或碳酸鈣可從西部海岸常見的牡蠣殼萃取,而穀類則可尋得國內可靠機制所驗證的農產品,較容易產生問題的部分在於蛋白質。一般蛋白質多來自大海捕撈的剩餘魚貨所乾燥研磨後製成的魚粉,目前全球魚粉以南美洲的秘魯及日本等兩地出產的為大宗,日本的魚粉價格低廉原是蝦農首選,但在福島事件過後,因為擔憂幅射汙染的問題,蝦農們多改買價格較高的祕魯進口魚粉。

找齊了所有的食材,再添加獨門研發的菌種,每隔一兩天便須要透過蝦農們強健的雙臂所鍛鍊出來的「鐵砂掌」進行攪拌,「發酵料」的製作至此才算階段性完成。由於發酵料對蝦子們而言,好吸收且的營養成分高,大幅減輕了蝦農們在餵食過程的重量負擔,而健康的環境與食物維持了蝦子體質的強健,讓用藥機率降至零,間接的也提供了人類身體健康的保障。

不過,儘管提供了蝦子更健全的生活,這些友善環境蝦農們的生活卻仍然艱辛。為了符合蝦子的生活習性,餵食的時間由白日改為下午五六點、九點、午夜十二點、三點各餵食一次,而夜裡水中藻類停止光合作用,與蝦群爭奪氧氣所造成的缺氧危機,通常在凌晨約五點時達到高峰,因此蝦農也不得不再度起身巡邏,等於是一整晚的「上工」狀態。

「那白天總可以休息了吧?」問道,只見蝦農小杜哥撇撇嘴「天一亮我就要開始送冰塊啦,而且塭邊有一堆東西等著修繕呢!」原來是投入友善環境養殖至今,雖已獲得了較穩定的產量與品質,但「賠錢」的狀況卻仍在持續,憑著一股打死不退的熱情,小杜哥白天還要兼差打工去吶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