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
:蝦老闆專欄:蝦海戰術難翻身,環境擠擠出代誌
「養殖技術上,「HAPPY FRESH 快樂鱻友善農漁產銷售平台」團隊投入對於「發酵料」的研究,透過「菌種」的調配在池水裡創造更精緻的生物鏈,並提昇白蝦本身的體質,同時為了提供一個更健康的養殖環境,亦著眼於更人道的集約數量控管。」
在蝦類養殖業裡,育苗與養殖是兩塊非常不同專業的領域。以供應四甲地的蝦苗量計,蝦農期初便需要投入至少500萬的設備費用,若要再計算一次次的實驗與測試到技術成熟足以穩定供應,所需的成本更是難以計數,因此蝦農一般並不會投入蝦苗的培育,而是直接向蝦苗供應商購買,目前台灣培育蝦苗的單位約有四家,選擇基本上很有限,加上國內對於蝦苗的認識與研究也有限,因此購買蝦苗除了口耳相傳與實地探看活性外,靠的就是蝦農們回家各憑本事的養殖技術了。
蝦類蛋白質非常豐富,且是脂肪含量相當低的食材,對於愛好減重的人士是非常熱門的食物。甲殼素具有多種生理調節的功能、減少體內重金屬累積;豐富的維生素B12能夠維持正常的DNA合成,此外,豐富的鉀、碘、磷、鎂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A,並含抗癌物質硒和維生素D……等,諸多優點都讓蝦類成為熱門的補益食品。
然而因為蝦子本身基因裡便含帶著許多限制,甚至許多在蝦苗場便已受到感染,讓養殖蝦的門檻相對提高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國內曾經推行過無特定病原(SPF)蝦苗,透過無特定病原的種蝦篩選與繁殖,希望能夠將養殖生物病原的引進與傳播降到最低。然而這樣的蝦也等於是實驗室裡出產的無菌蝦,當它們進入到充滿病菌的現實世界,仍然要面對許多嚴苛的挑戰,幾年過後,僅存SPF蝦苗培育的臺灣省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(現改名東港生技研究中心)也結束了這方面的業務,眾人對蝦苗培育與養殖工作間的距離仍有待拉近,而蝦類養殖仍舊是一個各家蝦農各憑本事的行業。
在養殖技術上,「HAPPY FRESH 快樂鱻友善農漁產銷售平台」團隊投入對於「發酵料」的研究,透過「菌種」的調配在池水裡創造更精緻的生物鏈,並提昇白蝦本身的體質,同時為了提供一個更健康的養殖環境,亦著眼於更人道的集約數量控管。這些白蝦不僅體質強健,且因為零用藥,身上所帶的誘發過敏原也能夠降到最低;食材保留住最天然的鮮甜,也才可以降低烹煮食時調味料的使用。
然而在慣行的養殖法裡,「肉質」從來不是蝦農們關心的頭號重點。多數蝦農為了保障產量,會採用加深池水深度以增加集約養殖數量的做法,有時單位體積養殖量甚至達到一坪三萬隻,如此所導致的便是池底排泄物難以清理,特別是遇上氣候多變、藻類生長旺盛的夏天,發病率更是的大幅上升。而為了排除上述問題,慣行的蝦農們不得不提昇用藥頻率與強度,並設法搶在發病前進行捕收售出。這樣的情況導致養殖環境的惡性循環,也給了盤商操作的空間,不但成就了規格品質的低落,更大幅拉低市場行情。原本50尾斤200元的價格可能一跌就剩下80元,蝦農們甚至連回本都有困難。
養殖業最大的風險在於生命的有限性,無法以「囤貨」的態度說不賣就不賣,以虱目魚而言一旦體型成長到超過市場規格就等於失去市場,而白蝦則是每多等待一天就多提高全軍覆沒的可能性,因而蝦農們很難掌握足夠抗衡收購價的勇氣與能耐。事實上,若蝦農擁有相應的技術與自信,只要再多飼養半個月至一個月,讓白蝦長到中大規格再行收成,就可以用相當好的價位售出,實在有必要從源頭開始翻轉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